人们提到珠穆朗玛峰的时候,一般都会想到勇敢登顶的攀登者,其实,对于普通旅行爱好者来说,珠峰是一个绝佳的徒步旅行地。历史上由于争议性的政治问题和令人生畏的地理特征,多年来,只有忠诚的藏传佛教朝圣者和当地藏民以及政府组织的旅行团才能在珠峰徒步旅行。直到1984年9月,珠峰才对个人旅行爱好者正式开放,揭开这片圣土的神秘面纱向外界展示它的美,其魅力让人为之而神往,一直都吸引了无数登山爱好者和徒步爱好者。对于他们来说,终极目的地肯定会在山上。珠穆朗玛峰这条徒步线路可堪称是世界骨灰级别了,从山峰低谷2200米延伸到高耸的珠穆朗玛峰8848米,全世界唯一的风景,蒋带你领略雪山的壮丽、沿途的冰川、雪豹等。
徒步珠峰东坡,就是来了一场美景大比拼,全程途径兰花谷、嘎玛沟、穷卓谷三条山谷,可近距离的欣赏极其壮观的喜马拉雅雪山群。四座(珠峰、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8000米以上的雪峰日照金山一一呈现眼前。
嘎玛沟位于定日县和定结县之间,是一条海拔从2000多米到5000多米的美丽山谷。嘎玛沟与吉隆沟、樟木沟、亚东沟一起在日喀则地区并造了“四大沟谷”。早在上世纪20年代,英国探险家巴瑞先生在《珠峰考察》一书中赞誉嘎玛沟为“ 世界上最美丽的山谷”。山谷中多样化的植被和珍稀动物,也拥有“植物基因库”的美称。
每年的4月至6月和9月至10月是嘎玛沟徒步旅行的最佳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游客可以通过晴朗明媚的天气看到珠峰的原貌,一览无遗,没有一丝遮挡,此时日照时间多,云雾少,不像7-8月的时候大多被云雾覆盖了全貌,不易看到珠峰全貌。您也可以充分欣赏山里的美景。每年的五月至六月,山谷中的兰花盛开,无限的美丽耀眼。
嘎玛沟长期与世隔绝,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外界的侵扰,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在宋代随着西夏王国的覆灭而逃亡至此的王朝后裔安居于此,即形成了神秘而独特的民族-夏尔巴人。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双手和嘹亮的歌声在这里顽强的生存着,并创造了夏尔巴的奇迹。这也是徒步嘎玛沟的致命诱惑。前来徒步的游客对夏尔巴人的生活方式充满探知欲,他们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夏尔巴人都是天生的登山者。他们住在地方,平均海拔在4700米左右。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夏尔巴人,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可以完美地适应恶劣的环境,轻松地穿越山脉。甚至有人说,如果想在喜马拉雅山登山,首先要找到夏尔巴人。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说旅行者前来到底是被夏尔巴人所迷惑,还是被这里的自然景观所吸引。甚至连希拉里克林顿也是夏尔巴人的忠实粉丝。在她参加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50周年庆的祝活动时,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告诉记者,我在途中想要做的就是与夏尔巴人合作登山。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它是真正定义嘎玛山谷的非凡民族,可见这是一条无与伦比的徒步旅行路线,您不能错过。
在交通方面,由于嘎玛沟的海拔较高,建议您租用牦牛搬运行李并租用持证导游或夏尔巴人作为您的导游。此外,外宾必须持有西藏外国人旅行通行证方能进入。在您去之前,还需要进行彻底的体检,并且在具有强烈紫外线的阳光照射下,可能会给您带来不适,会略有高原反应。那么为了缓解高原反应,我们需要备上帽子、相应药物等。其他一些也值得准备的物品推荐:鞋类,睡袋,雨具,帐篷,燃料炉,水壶,保暖内衣,头饰,小刀,地图,卫生棉条或卫生巾,太阳镜,打火机等。
第1天: 曲当乡--延确村-优帕村-晓乌拉(4550米)
第2天:晓乌错-小乌拉(4900米)-兰花谷(4000米)
第3天:兰花谷-错朗措(4320米)-夏浓牧场(4200米)-汤湘观景台(4505米)
第4天:汤湘观景台-嘎玛沟(4206米)-巴当(4300米)-俄嘎-白当(4600米)
第5天:白当-珠峰东坡大本营(5200米)
第6天: 白当-措学仁玛(4900米)
第7天: 朗玛拉山口-拉则错-优帕村-曲当乡
第8天:曲当-日喀则-拉萨
途中一个主要的景点,嘎玛沟谷地最佳徒步的时间是每年的5-6月,这时候雨季还没有来临,减轻了徒步的困难。另外,此时是山谷最美的季节,因为兰花正好此时盛开,所以嘎玛沟谷地就变成了“兰花谷”。兰花谷以其五月盛开的兰花而闻名,拥有仙境之美。由于这里的地势原因海拔低,山谷没有风,相对较暖,有充足的氧气和水分,才造就了兰花谷的盛名。在这里,你可以踏着青青草甸,听着淙淙清泉,在原始森林小溪边,透过云雾换一个角度眺望近在咫尺的珠峰,我们的帐篷位于小溪边,躺在里面,被这雄伟的山脉环绕,享受这里茂密植被给我们带来的清新气息,当夜晚的月光在兰花谷投下美丽的光影时,这绝对给我们带来了超过现实的惊讶,此刻,在这样的意境中,你宁愿自己是它怀中的一朵小花,融入这美丽而奇异的自然画卷之中。
低价优质,一站式服务
满足消费者对价格,旅游品质的需求
领先的服务理念
西藏本土旅行社前10名
100%原创,服务更贴心
资深规划师一对一用心服务
售后无忧,贴心服务
我们以退费为报账,保障您的西藏旅行
Copyright © 2019-2020 西藏密境旅游网 版权所有